- 信息来源:泰州新闻网
- 发布日期:2023-10-08 15:48
- 浏览次数:
全市PM2.5浓度下降36%,连续两年达到国家空气质量二级标准;优良天数比率提升9个百分点,连续三年保持80%以上;国省考断面水质优Ⅲ比例保持全省第一方阵,长江干流水质稳定保持Ⅱ类;自然湿地保护率67.7%,增幅全省第一……
9月28日,我市召开“努力推动泰州在高质量发展中继续走在前列”系列发布会——全面推进生态文明建设专场,介绍我市提升生态环境治理能力情况,以及下一步工作部署。
近年来,我市高度重视生态文明建设和生态环境保护,在全省率先组建市委生态文明建设委员会,设立“两办八专委”,打造“做强党建引擎、赋能绿色发展”品牌,全市上下对生态文明建设的认识显著提高,深入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大力推动绿色低碳转型发展,持续加强生态系统保护修复,不断提高监管和服务水平,加快提升生态环境治理能力,以高品质生态环境支撑高质量发展。
长江是中华民族生生不息、永续发展的重要支撑。泰州地处江苏中部、长江北岸,拥有97.8公里长江干流岸线,为全面贯彻落实“共抓大保护、不搞大开发”的指示精神,我市创新开展“健康长江泰州行动”,建设指挥中心和大数据平台,滚动实施50余项专项行动,举办“健康长江”高峰论坛,研究发布长江健康指数。目前,沿江生态环境质量发生历史性、转折性变化,生态岸线比例从不足1/3提升到接近50%,长江干流水质持续稳定在II类水标准,39个国考、省考断面水质优Ⅲ比例为100%。
产业发展与生态保护不是非此即彼的“单选题”,我市坚决在绿色低碳发展中更好保护生物多样性,划定占全市国土面积17.56%的生态空间管控区域,在全省率先完成本底调查,印发《泰州市生态空间管控区域监督管理实施办法》,持续开展“天地双眼”监管。在全省率先发布《泰州市生物多样性保护规划》,率先完成全市域生物多样性本底调查,记录到各类生物3518种。
为强化支撑攻坚、惠及长远的基础工程建设,我市制定环境基础设施建设三年行动计划,累计实施环境基础设施工程项目104个,总投资217.36亿元。建设泰州智慧环保平台,覆盖全域6000多家重点企业,基本实现部、省、市、县数据资源的融汇互通和联网互动。在全省率先建立突发环境事件应急监测省市县联动机制,构建“大应急”监测体系,累计建成13个“绿岛”项目和12个生态安全缓冲区项目,建成国内火电领域最大规模的每年50万吨碳捕集示范项目。
市生态环境局党组书记、局长荣伟伟介绍,下一步,我市将坚持以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为指引,深入学习贯彻全国、全省生态环境保护大会精神,更大力度推进绿色低碳高质量发展,更大力度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更大力度加强山水林田湖草沙系统治理,更大力度解决群众身边的突出生态环境问题,更好满足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期盼,为建设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美丽泰州作出更大贡献。
会上,市发改委介绍了我市抓好长江大保护方面的有力举措。市自然资源和规划局从优化国土空间格局、深化土地综合整治等方面介绍我市在推进生态保护和修复方面的工作。市水利局阐述了在河长制工作尤其是幸福河湖建设方面探索出的创新实践。姜堰区围绕产业转型、环境治理等,详细介绍该区生态文明建设方面取得的成效。